

枋橋頭天門宮七十二莊<資料來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0.htm
位於社頭鄉枋橋頭的天門宮,主祀媽祖,香火來自鹿港天后宮,創建於乾隆嘉慶年間,往昔有七十二莊的組織,係開基祖媽、湄洲媽、大媽、大二媽、舊社二媽、武西二媽、太平媽、湳雅大二媽之信徒所屬的聚落單位所構成的結合體,含蓋的範圍在彰化縣社頭鄉、永靖鄉、田尾鄉、埔心鄉及員林鎮與田中鎮的部分地區,據許嘉明先生的考察,此一組織的形成起因於道光年間,泉州人與客家人械鬥之後,客家人與漳州人聯合組成的祭祀團體。據許嘉明言,七十二莊的組織在明治時期就不解自散,其存在的時間不過三十年(許 1975:184),這個說法與他自己的資料相衝突,因為七十二莊的範圍是他根據民國五十二年天門宮祈安醮的記錄簿整理出來的(許 1975:181)。而且根據我在枋橋頭訪問當地的一位居民蕭爐先生 (他是彰化南瑤宮老四媽會的代表) 的報導,日據時期七十二莊仍有迎媽祖的活動,而上述的湄洲媽、大媽、舊社二媽等,除了開基祖媽之外,都是天門宮媽祖的分香,他也提到光復後天門宮舉行的一次謝土,是在七十二莊內,應即是上述民國五十二年的祈安「醮」,不過他強調是謝土,不是建醮,因謝土居民只要當天吃早齋就可以,而建醮要吃齋吃好幾天。根據廟內現存的壁刻「天門宮誌」,民國五十年重建時捐獻的信徒範圍也大致在七十二莊內,誌文說:「本轄內各鄉鎮弟子自動樂捐獻款」應指七十二莊內之各鄉鎮,而七十二莊合力重建的天門宮,應當不會重建之後七十二莊馬上解體。因此七十二莊的解體至少是民國五十二年建醮之後的事。事實上,蕭爐先生報導,民國六十九年天門宮舉行一次在鹿港天后宮的進香,參加的信徒雖不是七十二莊齊全,但也大大地超越現有八角頭的祭祀範圍。
天門宮現在的祭祀範圍只在半路厝(員林鎮大明裡)、新厝、潘厝(以上新厝村)、紅瓦厝、湳底、山霸(以上湳底村)、張厝莊(張厝村)、橋頭(橋頭村)等八角頭內,即舊稱所謂的枋橋頭,現在天門宮每年演戲兩次,即三月廿三日媽祖生日及二月廿五日三山國王 (俗稱大王爺公) 生日。三山國王是八角頭的公廟鎮安宮的主神,民國七十八年鎮安宮往王功福海宮接天香,即是八角頭共同參加。而七年前天門宮媽祖於八月半巡莊,範圍亦在八角頭內。可見天門宮七十二莊的組織已經消失,天門宮與鎮安宮並為枋橋頭的地方公廟。